《莊子》云:“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!”素,未染之帛。素者,乃物之本質,事之本來面目也。就如佛法一樣,本來無一物,清凈無染著??鬃釉疲豪L事后素。素,是我們每個人修行要證得的一個境界,而茹素是途徑之一。身心本一如,身體的潔凈會彰顯心地的清明。如是有人言,素食帶給身心的平和與寧靜,有如與喧鬧世界毗鄰的凈土,可以聆聽靈魂花開的聲音。
本人發心吃長素大致六年,在踐行吃素的這段時間里,一路算是“跌跌撞撞”:一開始,因知見淺薄與過度執著,和家人發生過爭執,生過煩惱,違背了吃素素心的初衷;后來,因在一家素食館擔任文宣工作,耳濡目染,眼界大開,感受到了素食文化的真善美,于是暗自發愿,要把素食的這份美好傳遞給一切有緣人。正如一位素友所言:吃素不是目的,仁愛才是。
二元對立
曾聽一位善知識說過,當我們在行持善法時,如果因此妄生煩惱,那我們就已偏離正軌,違背了行持善法的初衷。學佛受戒后,我發現自己陷入了另一種我執:本能地會把學佛吃素的人和不學佛吃素的人劃清界限,陷入二元對立之中。
當我向家里宣布不再吃肉改吃長素時,家里擺開了三比一的陣勢:爸媽與先生一個陣營,我落單一人一個陣營。特別是爸媽,他們經歷過大饑荒,感受過物質匱乏的煎熬,對他們來講,吃飯有肉那是“好日子”的象征。然而閨女三十多歲突然變成“齋婆”的事實,令他們一時很難接受。
“一點肉都不吃嗎?雞蛋還是吃點吧?你這樣會營養不良的!”
“蔥蒜這些配料菜也不能放嗎?這菜怎么會香呢?”
“你這樣一下午不吃任何東西,是想成仙嗎?”
“心中有佛就可以了,心地善良不去做壞事就可以了,非得把自己搞得這么不倫不類嗎?”
……
每天一上飯桌便會有種種“質問”。一開始,我默不作聲,忍辱持重。心想:我吃素是為了守戒,行持善法,你們“愚癡暗鈍”,不識佛法的高妙,沒必要和你們一般見識。
可日子一久,家人天天這般輪番在耳邊“碎碎念”,攪擾得我心煩意亂。有時忍不住嗔心大發,擺起“正義者”高高在上的姿態指責起父母來:“你們殺生吃肉就是在造惡業,知道不,還說我?!”甚至有時會如韋提希夫人般抱怨,自己造了何罪,怎會感召這樣的家親眷屬?連吃個素都要障礙阻攔我!但細思起來,還是自己不對,在與父母相處時,應效法佛菩薩的慈悲賢智,心地柔軟,善巧方便,這樣他們就可能較容易接受我小小的“另類”。
對峙一段時間后,我的一份體檢報告終于讓矛盾激化了,報告顯示我營養不良,嚴重貧血?!澳憧纯茨?,這么年輕吃什么素!現在好了,吃出一個嚴重貧血來了;你這學佛,也沒見你學出個好模樣,反而現在身體這么差,這不是讓我們做父母的更為你擔心嗎?你這就是不孝!”鐵一般的事實擺在眼前,我無言以對!
取“素食經”
正巧我曾在一家素食餐廳擔任文宣工作,因此有機緣親歷一些“素聞素見”。因緣和合下,取來了很多“素食經”,受益匪淺。
在一次素食交流會上,我結識了幾位素友。她們茹素多年,氣場清凈素雅,性情平和,氣色紅潤。這讓同樣是吃素,卻吃出個面色蒼白,甚至還和家人生起種種怨懟的我相形見絀,感到很是慚愧。
“在吃素過程中,家里不能理解很正常,要隨緣,慢慢適應,不要因此與家人生煩惱心。吃素到一定時候好的身體狀態會自然呈現,關鍵要好好照顧自己,積蓄能量影響家人?!币晃蝗闼睾芏嗄甑慕憬闳崧曢_導我。
“你看起來明顯氣血不足,吃素一定要注意營養搭配。素食不是只有蘿卜白菜,還可以多樣化:五谷雜糧,根莖葉花果,還有菌類、豆腐類可補充蛋白,水果、堅果每天也必不可少,多吃有機食材,天然的應季食材為最佳,還有每天要吃維生素B12……只要吃對了,身體是沒有問題的。平常要多曬太陽,適當的運動是不可或缺的?!币晃恢铝ν茝V素食文化的素友毫無保留地向我傳授了怎樣科學營養地吃素。
“吃素的真正意義不僅是健康環保,更是為了喚醒我們的覺知,培養增長我們的慈悲心。通過吃素,我們的欲望是否減少了,是不是比以前更加清明了,不忍傷害眾生的心念是不是增強了……”
很多人都有一本自己的“素食經”,我的“素食經”讓我越發相信:外在形式越簡單的東西,理念越好,慈悲智慧的含量越高。
真味是淡
在素食館任職期間,我有幸品嘗了各種花樣的美味素食,發現即使再普通的食材,只要用心烹飪和擺盤,都可以成為佳肴,甚至成為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。
做素食料理多年的廚師非常熱心地對我傾囊相授,他說:好的食材是烹飪的基礎,就像好的人品是做人的基礎。最好的食材取源于大自然的饋贈,用當季最尋常的食材便可做出最美味的食物。每一種食材都做到物盡其用,縱是一粒米、一片葉、一滴汁都不能浪費。
做素食應盡量避免仿葷腥,如果把素食做成肉的形狀或味道,說明沒有從根本上遣除對肉食的依賴和貪欲,這與吃純素是有本質區別的。烹飪時也不要放太多調料,盡量保持食材最原始的味道,以展現食物本源的生命力。
古人說:“濃處味常短,淡中趣獨真?!睗夂竦奈兜劳芸煜?,而平淡的事物才是最有趣味和最真實的。像雞鴨魚肉、山珍海味,在貪享口腹之欲的人眼中固然都是美味可口的佳肴,但食用時間久了就會覺得厭口而難以下咽;而口味清淡的家常素食,最是有益身體,使人神志清明,百吃不厭,可終生相伴。
青菜蘿卜糙米飯,瓦壺天水菊花茶。誠如《菜根譚》云:“真味只是淡?!?/span>
素味清歡
說食不飽。雖然取了這么多“素食經”,但自己的素食之路,需要我們自己去親修實證。因而我決心自學做素食,用素食的美好滋味來化解與家人的矛盾。先征服其胃,再征服其心。
再說,父母都已年過花甲,為了避免三高,他們平日的飲食比較注重養生。特別是我父親,雖然不吃素,但口味偏清淡。他總是囑咐母親做菜一定要少油少鹽,可母親多年的炒菜習氣很難改變,總是不自覺的重口味,一不小心就偏咸偏辣。
為了改變我們家的菜風,一日我按素食館廚師所教,拿自種的紫蘇當佐料,和當季新鮮黃瓜混炒,不放任何調料,只放了些許鹽。清香的黃瓜,黃綠之間夾雜黑紅紫蘇沫,清脆爽口。父親嘗了一口,忍不住夸贊我:“這個做得好吃,沒什么調料味,我就喜歡這樣清淡的味道。女兒,你做的菜比你娘做的好吃,以后家里你來掌廚……”
得到父親如此贊許,我頗受鼓舞,并經常變著法子給家人做各種花樣的素食。有時會物盡其用,比如把大家都不愛吃的香菇傘柄放在烤箱里烤一烤,變成一道香噴噴的風味零食小吃,老媽吃了豎起大拇指給我點贊;有時取家鄉一方潔白的水豆腐,用植物油煎黃后,撒點婆婆做的剁辣椒收汁。這樣的家常菜蘊含著親切的滋味,在唇齒間悠遠綿長。在烹飪中會發現,不同食材有不同的物性,烹飪的方法也不同;就如我們跟不同的人打交道,每個人的性情不一樣,則交流方式也千差萬別。欲懂得素食的真滋味,就需要在平常制作中修煉自己的心。腳踏實地,慢中求細:面團需要醒面,豆腐要磨豆,腐乳要發酵……凡此種種皆需耐心等待。
原食真味的日常簡單平樸,不貪不厭,亦不苛求。心海澄清,歷歷分明,對待一切事物,不為成見所縛,皆還他一個本來面目,如實觀照領略。這樣世間所有的際遇都是好的,都如春風十里的路途,花開處處,泫然生機。
《禮記·檀弓下》云:“啜菽飲水,盡其歡,斯之謂孝?!币庵^奉養父母不需錦衣玉食,哪怕最簡單的食物,用心侍奉即是最佳。如今我的父母雖然并沒有完全吃素,但基本上已接受并尊重我吃素的事實。有時,我也會帶父母去素食館,一家人共享一份清歡素味。
畢竟素食不是目的,仁愛才是。
本文選自《慈護》雜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