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track id="td745"></track>
    <bdo id="td745"><address id="td745"></address></bdo>
  • <bdo id="td745"></bdo>
  • <tbody id="td745"><span id="td745"></span></tbody>

      《佛說阿彌陀經疏鈔》講記之十

      凈土雜志  2022-06-14  點擊  次  

      1.jpg

      《佛說阿彌陀經疏鈔》講記之十

      《凈土》2021年第1期    文/釋大安


      諸位大德比丘、諸位居士同修:

       

      請看文疏: 

      四、述意,分三:初、愧己不德;二、明己所尚;三、原己釋經。

      初、愧己不德

       袾宏,末法下凡,窮陬晚學,罔通玄理,素鄙空談,畫餅何益饑腸,燕石難誣賈目。

       上明念佛獲如是益,不念佛招如是損,故述己意,惟崇念佛。今初先以鈍根自量也。末法則生之不時,下凡則報之不勝,窮陬則見之不廣,晚學則智之不深。事且未能,況復知理,明所言不足取信于人也。

      前文敘說“通序大意”之明性、贊經與感時的法義,此段進入第四結構段,敘述自己撰著《疏鈔》的心意。此由三重法義展開:一者慚愧自己德行淺陋;二者闡明自己所崇尚的愿景;三者審察究明自己注釋此《阿彌陀經》之目的。

      先看第一重法義,慚愧自己德行淺陋。文句中,蓮祖自稱法名“ 宏”,以示莊敬謙抑。古人稱謂有名,有字,有號,“名”是父母(或剃度師)取的,不能改變。行冠禮后,同輩兄長朋友送他一個“字”。若他有社會地位,對他更恭敬,“字”也不稱了,稱他的“號”,或是稱其出生的地名,或所住的寺廟。這些稱謂都是有禮法內涵的。蓮祖的法名叫 宏(是剃度師性天和尚起的),字佛慧,號蓮池。古禮只有父母、老師可以稱名,但是面對長輩,自己要稱名,表示恭敬。

      蓮祖于此卑以自牧,自稱法名,乃末法時期之博地凡夫。末法乃是對正法與像法而言。按佛教法運分三期,正法一千年,“正”是證的意思,以現量智,證實相理。此期佛教有教法、有修行、有教理、有證果者,故曰正法。像法一千年,“像”是相似的意思,以比量智,依稀見道,仿佛不真。此期佛教有教法、有修行,亦有教理,而無果證者,故曰像法。末法一萬年,“末”有衰微的意思。此期佛教淆訛,唯尚斗諍,徒有教法、有教理,而罕有真修行者,更無證果者,故曰末法。吾人所處正是此末法之劫。

      “窮陬”是稱謂自己所出生的區域,乃南閻浮提之極東的邊地,又稱震旦國(中國原是特指南閻浮提之中心的天竺摩揭陀國)。蓮祖一生自居學地,不敢以先輩自處,即便創立云棲叢林道場,亦不升座做方丈,故稱晚學。

      蓮祖常自謂身雖出家修道,未能實契妙心,平素亦鄙夷言行不一之空談。此并無實證之空談,猶如畫在紙上的餅,何能實飽饑腸;似玉的燕石,難以欺瞞精明商賈的眼目。此文句直顯蓮祖樸質的謙德,以及對浮華不實的貶抑。

      疏文乃是對文句法義作更為詳明的詮釋。意謂上文闡明老實念佛者能獲往生成佛之大利,而執理廢事不念佛者,卻招隨業滯留三界之損害。于此蓮祖誠懇述說自己的心愿,唯崇尚信愿念佛。首先以鈍根自量,顓蒙念佛,一意西馳,亟免執理廢事、不脫輪回之窠臼。蓮祖自量鈍根,乃是為末法凈業行人作示范,亦與導祖自量“現是罪惡生死凡夫”,同一作略。正因為根鈍,故難以憑自力斷惑了生死,唯仰靠佛力了辦離生死苦、得涅 樂之大事。此亦末法同仁不可或缺的見地與情懷。

      蓮祖又自況生不逢時,未能生在正法與像法時期,際此末法之秋,去圣時遙,圣賢隱伏,邪見日熾,煩惑增上。自己乃業系凡夫,非圣賢應化,是為報體不殊勝。又出生于偏僻區域,不生在佛法興盛之中國,未能親炙大善知識,是謂見之不廣。晚學者,意謂非久修耆宿,則智慧不深遠。事相修行尚且未能上軌道,何況通達心性玄妙之理?以此闡明自己所言所述不足取信于人,深感慚疚。

       

      請看疏文:

       素鄙者,自知淺劣,愧鄙空談,所謂恥其言而過其行也。畫餅可知,喻空談也。燕石者,似玉而非玉者也。賈胡者,西域賈人,善別寶者也。昔有得燕石者,自謂瑜瑾,驕眩俗目,冀得重售,以示賈胡。曰:“石也?!贝髴M而返。喻依稀見道,仿佛不真,明眼人前,堪作一笑。

      蓮祖以兩個譬喻曉喻自己平生心跡。一是畫餅充饑喻。蓮祖平素自鄙空腹高心,談玄說妙,譬如畫餅充饑,徒有虛名,無補于實用。并援引《論語憲問》:“子曰: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?!比寮揖由星乙匝赃^其實為可恥,佛門修道人更應知慚知愧,不可大言欺世,貽誤眾生。固宜以鈍根下凡自居。

      二是燕石難誣賈目喻。燕山多產一種似玉的石頭,昔有愚人得到一塊燕石,以為美玉珍寶,以錦緞重重包裹,藏在華貴的木柜里,偶爾隆重展示出來。外行人不辨真偽,齊聲贊嘆。此愚人亦洋洋得意,希望有機緣售出,以獲重利。有一次,將此燕石出示西域商人(賈胡)。西域商人走南闖北,販運世界各地珍寶,訓練出很高的鑒賞力,能識別各種珍寶的優劣真偽。此賈胡一見,便說:“這是燕石,賤如瓦甓?!贝巳舜髴M而返。以此譬喻小慧之流,精進用功,依稀見道,仿佛不真,實未能悟明心地,而妄謂自己大徹大悟,所作已辦。然經明眼人勘驗,便原形畢露,堪作一笑??梢娦扌挟斠再|直本色為尚,切勿墮為未悟謂悟、未證謂證之增上慢者。

       

      請看文疏:

      二、明己所尚

       祗承先敕,篤奉斯經,望樂國為家鄉,仰慈尊如怙恃。

       既揣鈍根,事必師古。祗者,敬也。世主玉音,法王金口,均名曰敕。篤奉者,奉之至也。樂國言家鄉者,寂滅凈土,乃當人安身立命處,而舍離故里,飄泊他鄉,游子伶仃,唯有思歸一念而已。

      此段文疏是第二重法義,述明自己歷來所崇尚的愿心。此《阿彌陀經》乃十方無量諸佛現出廣長舌相贊嘆護念,殷勤勸勉一切眾生信愿持名,往生極樂之出世大法。吾人幸得人身,幸聞此凈土妙法,自宜至誠恭敬,遵奉釋尊與十方諸佛之慈悲敕令,篤實信受此經之行法。靜夜自惟,千生流浪,不知何處是我家鄉?萬劫逃亡,未識何人是我父母?吾人于永劫的輪回中,身心憔悴之際,忽然收到一封家書(喻指《阿彌陀經》),方知極樂蓮邦乃是自己的家鄉,阿彌陀佛乃是自己的慈父。是故懸望故園,撩衣便行,企仰悲父,一往情深?;勖僭?,蓮萼光榮,慶快平生。

      蓮祖于疏文中,詳陳撰述此《阿彌陀經疏鈔》之心跡。人貴有自知之明,自我定位既是“末法下凡”“窮陬晚學”之鈍根淺劣者,是故撰此《疏鈔》之事,必當以古為師。事必師古,出自《尚書說命》。商朝中興之主高宗武丁,以夢求賢,繪畫夢中形象,全國各地尋找,得傅說于傅巖之野,于是提拔他做宰相??梢娛ゾt相,相待而生,感應遇合之機,亦是世法神奇處。高宗殷勤討教修身治國之道,傅說對曰:“事不師古,以克永世,匪說攸聞?!币庵^做事不效法古訓,而要使國家長治久安,我傅說沒有聽說過。宜“監于先王成憲,其永無愆”。意謂宜借鑒先王成湯之典則法度,凡修身以至治天下,莫不盡善盡美,而永無過差之患。故人君之學,固以稽古為先,而尤以法祖為要。蓮祖援引傅說之語警策自己,身為后覺者,必宜借鑒效法先覺者之所為。

      世間君主所說的玉音,出世法王金口所宣的法語,均可名為敕令。作為佛子,自應拳拳服膺,篤實信奉此《阿彌陀經》之事理行法。所言極樂世界乃吾人之家鄉者,可從事理兩個層面說。一則從理上說,寂滅凈土(常寂光土)乃是吾人故鄉田地,本地風光,是安我法身、立我慧命處。二則從事相說,吾人一念無明妄動,迷失本心,隨逐五欲六塵,是為舍離本覺故里,飄泊于三界六道。我等舍父逃逸之窮子,于異國他鄉困頓伶仃之際,幸聞故鄉音訊,乃知阿彌陀佛大慈父十劫殷勤盼子歸。此土是大火聚,故鄉乃清涼池;此土是牢獄,故鄉是寶所;此土是冤家相逢仇怨,故鄉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深知娑婆穢土與極樂故園苦樂美丑之天淵懸殊,唯有厭欣思歸一念而已。是故行住坐臥,但常憶常念,句句接續,懇切求救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。如是信愿稱名,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,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。誠如徹悟大師念佛偈云:“已知安養是吾家,歸去休教路更差。不念塵緣唯念佛,珍池高占寶蓮華?!保ā稄匚虼髱熯z集》)

       

      請看疏文:

       慈尊言怙恃者,父曰吾怙,母曰吾恃。佛以大慈大悲接引眾生,是懷我以圣胎,飼我以法乳。即今內外身心,莫不荷其恩力而得成立,劬勞之德,昊天罔極。而乃叛棄本生,螟蛉異姓。惟應懷慕終身,左右無方,定省不違而已。

      蓮祖在此段疏文中,以深情的筆墨描述我等凈業行人宜以純孝之心,仰尊兩土慈尊為父母,先以世間父母子女之情相比類?!对娊涋ぽ肥俏覈钤绫磉_孝敬父母的千古名篇,敬錄全詩如下:

      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。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。

      蓼蓼者莪,匪莪伊蔚。哀哀父母,生我勞瘁。

      瓶之罄矣,維罍之恥。鮮民之生,不如死之久矣!

      無父何怙?無母何恃?出則銜恤,入則靡至!

      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拊我畜我,長我育我,

      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。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!

      南山烈烈,飄風發發。民莫不 ,我獨何害!

      南山律律,飄風弗弗。民莫不 ,我獨不卒!

      這是一首譏刺周幽王的詩。征夫常年在役所,父母二親病亡之時,孝子不得送終,其哀傷憂思,不能自已。詩歌以比興的手法,描述莪已蓼蓼長大,我視之以為非莪,反謂之蒿。孝子在役所思念父母,憂思恍惚,哀痛父母生我辛勞憔悴。瓶小而盡, 大而盈(刺王不使富分貧)。孤苦活世上,不如早死亡。無父何能覆冒(怙)?無母何可依賴(恃)?孝子之心,怙恃父母,依依然不可須臾離開。孝子出門則思之而憂,旋入門又不見父母,如入空室。父親生我,慈母喂養我,撫摸我愛護我,成長我覆育我,照顧我掛念我,出出進進懷抱著我。如今我欲報父母之德,如昊天無際,我欲報親恩之心亦無有窮極。南山險峻兮難登,飆風凄厲。他人皆得養其父母,我獨不得終養父母。此詩所表達的孝敬情懷,千載之下誦讀,亦回腸蕩氣,催人淚下。

      世間父母慈愛子女,尚且如是天性自然地作覆護,作依賴。出世間的佛陀,以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,視十方一切眾生等同一子,如羅 羅,極悲一子地,超勝世間父母百千萬億倍。阿彌陀佛以悲心愿力,十劫以來垂手深淵,時時持寶蓮臺接引眾生,此蓮華乃是吾人轉凡成圣之玄妙宮殿。又吾人此方念佛,彼七寶池蓮蕊標名,是為懷我以圣胎。一得往生,水鳥樹林咸宣妙法,或于此土得念佛三昧,亦得見佛聞法,是為飼我以法乳。

      阿彌陀佛慈悲愿力,如天普蓋,似地均擎,無有一人一法,能出其外,不在其中者。吾人即今去來動靜,穿衣吃飯,行為事業,咸皆荷佛恩力,而得成立。所謂:一氣不言含有象,萬靈何處謝無私;夾路桃華風雨后,馬蹄無地避殘紅。然吾人日用而不知,可謂不知佛恩、不報佛德之不肖子孫。甚或業障覆心,不信因果,誹謗大乘,更為叛棄本生父母之闡提。

      雖在三界六道,生死疲勞,然吾人之衣里明珠未失,光壽性德恒存?!对娊浶⊥稹酚性疲骸懊扔凶?,蜾蠃負之。教誨爾子,式 似之?!币庵^螟蛉產下幼蛾,細腰蜂兒背回巢穴,呼祝七日:“似我,似我?!眲t類同蜾蠃。此喻以善道教誨子孫,則如蜾蠃將得親子。亦如吾人持念阿彌陀佛于心內,相續不斷,終將攬佛德為己德,轉凡成圣,契證自性彌陀。

      是知阿彌陀佛以名號光明作佛事,于我等凈業行人大有恩德,吾人唯應純孝于佛,懷慕終身?!睹献尤f章》章句有云:“人少,則慕父母;知好色,則慕少艾;有妻子,則慕妻子;仕則慕君,不得于君則熱中。大孝終身慕父母。五十而慕者,予于大舜見之矣!”孟子申贊虞舜之純孝,非常人所能企及。大凡人生少時,情竇未開,其良知良能,止知戀慕父母。及稍長而知好色,即移其慕于少女。及既壯而有家室,即移其慕于妻子。及出而求仕,即移其慕于事君?;虿坏糜诰嗖A,便躁急心熱。是為人心常為情欲功名所遷。必是大孝之人,自少至老,終身只慕父母。古今獨稱虞舜為大孝,正以其孩提愛親之本心,始終如一。以此喻顯吾輩凈業行人,當如虞舜之大孝,盡形壽乃至盡未來際,渴仰戀慕阿彌陀佛,恒常憶佛念佛,如是父子身影相隨,永不分離。 

       所言“左右無方”者,《禮記檀弓》云:“事親有隱而無犯,左右就養無方?!币庵^事奉至親的父母,可以隱瞞自己的一些難言之隱,以免父母掛懷。對父母的過失,只可婉言微諫,適可而止,不可犯顏斥責。而且要貼近父母親左右,做出無與倫比的服侍奉養。

      又“定省不違”者,《禮記曲禮》曰:“凡為人子之禮,冬溫而夏凊,昏定而晨省?!币庵^凡屬做人子女的禮敬父母,就寢前,冬季先暖溫床被,夏季先清涼床席。黃昏餐后請父母安,早晨省親盥洗。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周慎當如此。

      2.jpg

      世間子女對父母尚且如是孝敬,吾輩凈業行人更應對大慈悲父阿彌陀佛盡形壽渴仰敬慕,從生至老,行住坐臥,夙興夜寐,一句彌陀,執持不失,都攝六根,凈念相繼。并將世出世間一切善行功德,一總回向,普令法界眾生同登極樂,同覲彌陀,同成佛道。純孝恭敬,仰慕佛德,如是修行凈業,庶幾仰答釋迦彌陀兩土世尊之恩德于百千萬億分之一。伏冀凈業同仁,培植涵養純孝之心,步武蓮祖芳躅,增上凈土情懷,他日得與蓮祖相聚于極樂蓮池海會,同作阿彌陀佛法王子,何幸如之。

      南無阿彌陀佛!

      (待續)


      收藏  糾錯

      上一篇:《凈土》征稿啟事
      下一篇:從向外到向內——我的念佛心路歷程

      assbbwbbwbbwbbwbw精品|亚洲成av人片在|亚洲欧美另类卡通色婷婷|国产va自拍更新